50元一次拥抱、200元一次“拼好爱”,年轻人谈起零售式恋爱
文章分类:相亲活动 发布时间:2025-05-28 阅读: 1244
比如花50块钱投入男妈妈的怀抱;
比如买一张门票牵手游乐园的男模;
比如付四位数的价格找一日男友......
为情感服务付费,几乎成了当代年轻人开启「爱情防沉迷模式」的最佳答案。
01不谈恋爱的年轻人,花钱买爱?
互联网上,到处都充斥着对“爱”的防备。
互联网上,也到处都充斥着“花钱买爱”的案例。
这二者并不矛盾,甚至经常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。一种经典论调是:
与其分手后被前任拉Excel表,跟你算他妈包的饺子一个八毛,不如一开始就购入明码标价的情感服务。
前段时间,各个社交软件上都兴起了一种名为“拼好抱”的新型情感交易。
这服务计时计费,只要花上50块钱,就能在猛男的怀抱里分泌5分钟的内啡肽。
交易双方一般都是女性,单主除了要支付基础委托费用,还要包吃包喝包车马等一切约会开销;
而委托老师要做的是高度还原造型和人设,以及提供高情绪价值。
所以尽管这本是一次由假想的爱支撑的约会,但仍有人在委托结束后出现戒断反应。
值得一提的是,委托老师的颜值越是拿得出手,单价就越高,哪怕报价高达1800元,在行业内都被称为白菜价。
02
欢迎来到「拼好爱」时代
社会学家易洛斯曾有过这样的担忧:
我们处处设防,似乎失去了全然投入于爱情之中的能力。
这年头,不结婚不恋爱的人越来越多,于是本应该投射在伴侣身上的情感需求,被切割成很多份。
种种碎片化的买爱行为拼凑在一起,我们来到了“拼好爱”时代。
拼好爱的本质是一种情感经济学。
用金钱的交易来换取某部分情感上的满足,缓解着内心未被填满的那份孤独。
@青年路小赵 是个年近30的母胎solo,她始终觉得恋爱是件麻烦事,平时又比较内向,自嘲为“出租房里的山顶洞人”。
小赵说,自己不是没有情感需求,只是觉得遇到个喜欢且合适的人很难,其实心里也想体验下恋爱的感觉。
于是在她30岁生日前,朋友们为她在社交媒体上发帖,出价1000元/天,同时报销约会当日的一切开支,为她寻找一日男友,作为生日礼物。
@大望路西西 是个情场老手,每次她抱着长期主义的想法恋爱,最后都会谈崩。
在辗转情场疲惫之际,西西转向了看直播。
“我平时逛的都是语音厅直播,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男主播声音,还可以给他们留作业,让他们念一段话或者哄睡/唠嗑都行。虽然看不到脸,但其实享受陪伴就好了。”
最沉迷直播的那段时间,西西给喜欢的语音主播一个月打赏了几万块。
主播提供的并非1V1服务,打赏金额和灯牌等级,决定着西西在主播那里是否有着存在感和话语权。
“我自己算是又清醒又沉沦,我不和主播恋爱,只是贪图他提供的情绪价值。”
“因为刷的礼物足够多,所以每次进直播间都有专属欢迎和几句寒暄,让我觉得自己是被在乎的”。
陷入长期主义或短暂的快餐爱情都让人疲惫,不如直接花钱买情感服务。
真金白银交换情绪价值,大家都不亏,双赢。
“但我不是不想爱和被爱,是爱太沉重了。现在搞纯爱相当于赤手空拳参加二战,我和对方都爱不起了。”
也许有人会不理解他们花钱买爱的生活方式,但其实“拼好爱”的诞生,或许是人在某个阶段必然走向的归途。
“拼好爱”所拼的,也不一定是爱情;
青年艺术家邹雅琦曾做过“重金求母”的实验,用日薪3000元购买母爱。
都说“被爱是东亚人的统一性癖”,一言以蔽之就是:咱都太缺爱了。
因为爱很稀缺,所以我们要不起。
同时爱在下沉,于是我们拼好爱。
于是,当爱变成明码标价的数字,变成天秤上左右摇摆的砝码,变成次抛的享乐,变成短暂又轻快的一场幻梦。
毕竟,假装被爱,也算是被爱的一种。